莲师说 | 此时的座上禅修境界与佛果是无二无别的
点
击
关注銅色吉祥山
与莲师净土结缘
结
缘
除障珍宝宝库
在桑耶·钦普的闭关地,卡千的公主——明妃措嘉,向上师莲花源恳请:请鉴知我啊,伟大的上师!虽然您已经对一个像我这样无知愚蠢的女孩,开示了世间的一切(器世间)以及世间众生(情世间)都是法身,但由于我不断与迷惑感知为伴的习气,我的佛法修持仍旧偏歧到理论性的了解中。我恳请您慈悲赐予我能将所有行持与法性内在本质相连结的教授!
| 莲师说 |
措嘉,听着!在修行大乘的密咒教法时,必须掌握以下三个要点:身体的要点——姿势;双眼的要点——目视;心的要点——安歇安住之道。
首先,要在僻静处,以跏跌坐姿坐在舒服的座位上,双臂平放,挺直脊椎。如果能让身体保持本初的状态,禅修便会自然生起。若不采用这身姿,禅修是不会发生的。
接下来是目视,不要阖上双眼,不要眨眼或斜视瞪眼,要向前不动摇地直视。由于所见视野和心识(此处指眼识)具有同一本质,因此禅修便会自然生起。若不采用正确的目视方式,禅修便不会发生。
心的要点如下:别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追逐过往的习气模式,别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对有染烦恼的未来活动有所期待;也不要让平常心的本然状态,概念化地在你当下状态中造作什么。将心识安住、安歇在其本然状态中的话,禅修便会自然地生起。如果你分心或散乱了,禅修便不会发生。
当你以此方式让(身、语、意)三门安歇在其本然状态后,一切粗糙和细微的念想便会消退,你的心会宽坦地保任在自身本然之中,这便称为“止”或“奢摩他”——平静地安住。〔当你的心〕处于自然任运觉性中,没有障碍、没有所居处、且赤裸无遮,〔这便称为“观”或“毗婆舍那” 〕①。当这两者,在具有觉知的刹那中,如同无二无别的一个整体而鲜明清晰地保任着,这便称为“止观双运”。所谓理念上的了解,就是你认为心识是一个客体对境;所谓体验,则是发现心识无所居处;而了悟,则发生在禅修得到心髓时:心的种种状态都保持着鲜明清晰。这与三世诸佛的了悟是无二无别的;它并非以上师深奥的教授为根据所做出的虚构造作,也不是弟子以敏锐智能所思得的结果;这被称为“到达根(ground)的本然状态”。
①原版的原稿中显然有一或两个文句佚失了。括号中的文字是英译者加上去的。(英译者艾瑞克·贝玛·昆桑)
以此方式来禅修时,乐、明、无念或离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。
远离概念思维的心识,称为无念或离念,又分为三类:“离善念”意指远离对修者及所修对境的攀执。“离恶念”是指切断了粗糙与细微概念思维之流。“离无记念”即是认出了明觉的本然面貌是无有居处的。
在无念的境界中,明性即是明觉或觉性不受阻碍、赤裸无遮的光辉。明性又分为三种:“自然明性”就是处于远离对境的状态。“本初明性”不会只是短暂时间出现而已。“本然明性”则非由任何人所能制造。
乐也有四种。“乐受”即是远离了不和谐的逆境。“离念之乐”即是远离了概念的痛苦。“非二元之乐”即是远离了对二元执著的攀执。“非缘起之乐”即是远离了因和缘。
当这类体验生起时,你便需要知道三种超离的比喻:犹如狂人般超离于乐;犹如幼童之梦般超离于明;犹如已圆满瑜伽密戒的瑜伽士一般,超离于无念。当你掌握了这些之后,便可以免于禅修的过失。
如果你被乐、明、无念三种体验强烈吸引住,而且对此三者有所恋执,你便会步入三有或三界的偏途。恋执乐受时,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欲界;恋执明性时,你会偏离正途进入色界;恋执着无念时,你会偏离正途进入无色界。
尽管你自认对乐、明、无念三者既没有贪恋、也不攀执,但你仍旧保留了一种微妙的内心依恋。为了要净除这个陷阱,便有了九次第定,由四禅开始入手,为的是摒除带有欲望的念头。初禅是要远离认为有能者与所者的概念思维,但仍在进行对禅修之所者客体以及禅修之事的识别。二禅是要远离概念思维与识别,但仍固着于品尝三摩地的乐受。三禅是要达到如如不动的心,但仍伴随着吸气与呼气(入出息)。四禅的三摩地则是透过无阻碍的清明感知,全然远离概念思维。
四无色定则净除了色界的概念思维。但由于停留在“一切现象如虚空一般”的想法上,你会偏离正途,进入空无边处。由于停留在“心识无边且无方向”的想法上,你会偏离正途,进入识无边处。由于仍然有“感知的明晰认知非存也非非存,也不能说它是智力的对境”的想法,你会偏离正途,进入非想非非想处之中。由于停留在“心并不由任何实体所构成;心并不存在且是空性的”这样的想法中,你会偏离正途,进入无所有处。这些状态仍有着概念化、心理上的恋着及二元心之体验的些微垢染。
灭尽定或灭受想定则摒除了以上这些状态的种种概念。受思灭尽定,指的是“六识不再涉入各自对境”的一种止灭状态,于呼吸和二元心两者之活动的“间断”中平稳地安住;无受思灭尽,乃是达致你的内在本性。这就是究竟的无分别之境界。
在九次第定当中,四禅的状态是“能生起‘观’的三摩地”,因此,这四禅的三摩地与内在自性相符一致,是世间三摩地当中最卓越的。
四无色定是三摩地的陷阱,而灭尽定则是声闻的寂静三摩地。
透过分辨这些状态或境界,你得以区辨不同类型的三摩地,净除禅修中的障碍,并避免偏离正途。
(乐、明、无念)三者涵盖了整个五道的过程。当你克服了以上这些陷阱,能够修持没有过失的禅修后,在座上禅修时,你沉静且鲜明地保任在乐、明、无念中②;而座下禅修的阶段,种种显相无碍地生起,且如同梦境或是神奇幻相般毫无实质。你了解因和果的本质,累积足够应圆满的功德,而得到三摩地暖相,因此而圆满了资粮道。
②乐、明、无念这种三功德特质是心本然自性的基本属性,就本身来说,它们并非是陷阱。但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导向这些功德特质,察觉到这些特质,并充满了此三者的“体验”,成了一种值得追求与维持的境界时,便会形成一种细微的恋执;这种细微的迷恋正是久陷轮回的直接成因。(祖古乌金仁波切)
像这样持续修行一段长时间之后,你实际见到了自己内在的固有本性真是无有住处、且是自我觉知的。你认出你的本然面貌,这就是见道。由于你体验到显相、明觉及空性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,因此你直接地见到了非因缘和合的固有本性。烦恼障从根断毁了,你了知因果是空性的,轮回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,这即是初地“极喜地”。此时的座上禅修境界与佛果是无二无别的,而座下禅修状态中的一切事物,皆如神奇的幻相般生起。
逐渐熟悉这个境界并能稳定地保任时,一切现象便会成为非二元性。由于认识到一切现象皆是自展现的,显相与心便合而为一。当空性以因和果的方式现起,此时,你便了悟到所谓的“缘起”。座上禅修期间,一切现象皆是无有住处的,且以明觉之体性的方式呈现;座下禅修的期间,客观对境的微量显现,即是修道。
这样保任一段长时间之后,你了悟到轮回与涅槃的一切是无二无别的、是超越生起与止灭的、是纯粹且全然圆满的、是无有住处且是自我觉知的。所知障完全消失,当一切现象展露为本觉的这个时刻,就是无学道、亦即佛果的境界。
《莲师心要建言》
☸ 莲师说 |《空行法教》专辑 ☸
往期精选
点分享
点收藏
点点赞
点在看